談話,是對人心與人性的深刻把握🧑🏻🎤😡。弗洛伊德指出🌯🧒:人的基本欲望是尋求快樂和逃避痛苦🙆🏿♂️🍐,人滿足其基本欲望的行為一旦受挫,攻擊便成為最原始🔩、最普遍的反應。這就是心理學中“挫折攻擊論”的理論基礎👨🏽🦱。談話對象在趨利避害心理規律的支配下🤬,在強大的談話攻勢下,必然首先呈現畏罪心理,並伴隨產生逃避心理、恐慌心理和戒備心理🕺🏿,以及僥幸心理和對抗心理等𓀏。抓準談話對象的心理動態👐🏿,也就掌握了談話的主動權。
一、本能的戒備心理。這是一種原始的自我保護心態。正常情況下💯🪨,人們在身處困境時,都會產生一種盡快脫離險境的思想意識🧑🏽🍳🧗。它是與生俱來的🥱,是人們本能的意識表現。這種心理的產生包括主客觀兩個方面🧑🏽🎤:客觀上🧑🔬,談話雙方地位、處境🫸🏼、目的等均不相同👨🏿🍳,決定了談話對象始終處於戒備和警惕狀態;主觀上🤱🏼,談話對象普遍存在畏罪心理🛖🤷🏽♂️,害怕受到追究、處罰,出於其自衛本能而產生戒備心理。對此,我們可以首先與談話對象自由交談🚁,不急於觸及案件事實特別是細節。待談話對象戒備心理松弛下來後伺機而動,適時將談話引入正題。
二、自然的抵觸心理👳。抵觸心理是談話對象出於自衛而產生的一種消極情緒。它是對抗談話🧔🏼📑、逃避處罰的心理反應。談話對象出現抵觸情緒時👨🏻🎤,往往會使談話陷入僵局。對此👈🏻,我們應沉心靜氣,不疾不徐,耐心與其進行周旋🏌🏽🦵🏻,在形成相應的交流與溝通基礎之後,對其抵觸情緒產生的基礎進行有針對性的瓦解🧑🏽🎨,逐步削減、轉化抵觸心理,有效掌控談話進程。
三、強烈的畏罪心理。畏罪心理是談話對象害怕問題被揭露而受到追究🕒🤾♂️、處罰的一種心理。畏罪心理不僅直接阻礙談話對象如實𓀂、徹底地交代相關問題🎬,而且還會派生出僥幸心理、戒備心理🙏🏼,以及產生緊張、絕望等消極情緒🦸🏿♂️。同時也應當看到,這種心理也可能成為其如實交代問題的動機♌️。對此🤴🏽,我們應采取打拉結合的策略👨🏼🚀,在嚴肅指出問題的同時🥷🏼,明確給予其出路,及時加以正確引導,將其畏罪心理轉化為爭取寬大處理的動力源。
四、明顯的僥幸心理。僥幸心理是談話對象自認為作案手段隱蔽𓀁⚾️,反調查措施到位,可以逃避處罰的一種自信的心理狀態。具有這種心理的談話對象,在談話中極力試探談話人員掌握證據的情況及談話能力🤟🏼,以製定防禦措施🤸♂️。或者以守為攻🫲🏼,辯解否認;或者緘默不語,守口如瓶;或者主動反擊,尋找談話人員問話中的漏洞。對此,我們可以直接反擊,指出其僥幸心理賴以存在的基礎已不復存在🕺🏿,也可以迂回側擊🦾,適時點破,打消其僥幸心理。
五、固執的優勢心理。這種心理可能來自一個方面👸🏼,也可能來自多個方面🤝。優勢心理是談話對象過高估計和依賴“關系網”“關系人”“保護傘”對自己的保護而產生的一種心理態度。持有這種心理態度的人一般有一定社會地位,有較為穩固的“關系網”🚙,有的“關系人”“保護傘”可能與案件有千絲萬縷的聯系,形成談話對象的心理依托𓀘。他們或情緒穩定🧑🏻🏫、態度頑固,對行為後果考慮較多,對“退路”抱有很大希望👐🦹🏿♂️;或漫不經心,註意力集中於其他事情🙉,不願正面回答問題⚔️。對此,談話人員應適時給予正面回應,或分化瓦解,或直言靠人不如靠己🧘🏽♀️🔝,促使其重新評估“關系網”“關系人”“保護傘”的可靠性與牢固性。在其進入矛盾狀態時,打拉結合,摧毀其優勢心理。
六、清晰的底線心理。對具有清醒認識的談話對象來說🤸🏿♀️,一開始可能會存有一定的僥幸心理👈🏼,但他們更註重於對各方大勢的觀察、分析和把握💛。可能進行一些對抗🎂,但他們會始終把握對抗的度,保持鬥而不破🧓🏿,既不想承擔不配合的後果⏪,又不願輕易“繳械”♻️。因為對抗不是他們的目的🛌🏼,而只是手段。通過一定程度對抗,摸清談話人員對其情況了解多少🚳、了解到什麽程度🕣,從而確定自己的底線,爭取一個“最有利”的結局。所以,他們往往選擇走一步看一步🍯、一步一步往後退🕟、步步為營的戰術🥬。即使那些看起來態度比較好的談話對象🚜,甚至是自動投案的談話對象,也不是竹筒倒豆子、一股腦兒把所有的問題講清楚。有的談話對象甚至還講條件☀️、要政策,企圖與組織討價還價🎦。對此,比較好的辦法就是將計就計💂🏿♀️、順勢而為,既嚴肅指出其問題💕🏂🏽,又給其指出一條明路👂,一步一步促其選擇坦白。
七🛐、嚴重的失衡心理。有的人對於自己被查很不服氣💘,甚至公開叫板🧑🦽➡️,“別人為什麽沒事兒”“怎麽就我倒黴”等等。這就是失衡心理的典型表現。有的人以為不止自己一個人腐敗,所以一旦事情敗露🧏🏽♂️,組織對他采取措施,他就有一千個、一萬個不甘心🙇🏽♂️🫃🏽,心態瞬間嚴重失衡。對此,我們不必大驚小怪。可以先當會兒聽眾,讓他說🫖。再問他,也許你說的是事實,但是我們講的是證據,你說有人也腐敗,你可以舉報🤵🏻♀️。現在🧛🏿,我們要聽的是你對自己問題的態度與認識,你把自己的問題談清楚了,我們會給你留下專門時間和機會檢舉揭發💇♂️。只要屬實🚶,組織的態度始終是鮮明的,不管是誰,不管地位多高🤳,都將一查到底🌊🐈,決不姑息⚜️。工作中要把握好以下幾點:第一,設置了前提👨🏿🚒,先談自己的問題;第二🏃♀️🕜,光嘴說不行🙍🏽🚛,還得有真憑實據,也暗示我們已經掌握他的真憑實據🌼;第三,亮明態度,不管是誰,當然也包括談話對象在內👰🏼♀️,只要搞腐敗,就不會有好下場👩🏻🚀;第四⛹️,坦白交代🤷🏿♂️、檢舉立功,對他只有好處🤌🏻,沒有壞處。這樣就有力、有理🐚🪩、有節地破解了談話對象的失衡心理。
上述心理狀態🛅🔴,主要是由於談話對象的個性特征、心理素質、作案手段以及思想意識、成長經歷等不同而產生的🌴,還要根據其不同的心理狀態👮🏻,因人🥷🏼、因事、因時,采取相應的對策措施,切忌千篇一律。
(作者:黃璞 李永紅 單位: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第十二審查調查室)
原文來源: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發布時間:2020-07-22 09:10
原文鏈接:http://www.ccdi.gov.cn/hdjl/ywtt/202007/t20200723_222535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