是空對空,還是實打實⏬🏫,決定著作風建設的成效。
天下事🍣,以實則治🏃🏻♂️➡️,以文則不治。空談誤國,實幹興邦。好作風的基礎是“實”🧓🏿➖。“實”是一種要求🛂,一種品質☔️,一種責任。離開了求實求是,就會失去正確的遵循,偏離發展的軌道🏌🏿🧚🏿♀️。
焦裕祿為什麽能為蘭考的長遠發展打下了良好基礎?就是因為他凡事探求就裏,篤信“吃別人嚼過的饃沒味道”😱,不願坐在辦公室聽匯報,不搞“閉塞眼睛捉麻雀”“瞎子摸魚”那一套⛺️。在蘭考的470天中,他靠著一輛自行車和一雙鐵腳板,對全縣149個生產大隊中的120個進行了走訪調研,抓住了改變蘭考落後面貌的“牛鼻子”🫁。
實言實行實心,無不孚人之理。求實求是才有實效實績。當前💙,第二批教育實踐活動正在深入開展🚴。市縣基層的黨員幹部直接面對群眾👈🏽,既有“接地氣”的便利,也有“只緣身在此山中”而對作風問題認識不清的局限🧑🏽💻。作為黨員幹部,只有到一線去,到現場去,摸準群眾思想的脈、點到不良作風的穴,才能把改作風的決心和成效體現到增進與群眾的感情上▶️,體現到為民辦實事、做好事🙋♀️、解難事的實績上🏄🏼。
善除惡者察其本,善理疾者絕其源。不求就裏🪝,難尋病根🙅🏿🤾♀️;不務實情👖,難務實事。基層“四風”的表現多種多樣🧠,原因也各有不同,如果不追根溯源、尋根究底⚰️,就不可能予以根除💇🏽♂️,就會產生“割韭菜”之效。群眾的所思所盼、一線的實際困難,並非浮在表面、一眼可見👨🏻🦯,如果不深入調研👨👩👦,就不能真正了解、全面洞察,也不可能作出科學決策。打通“最後一公裏”是個復雜艱巨的工程👩👧👦,如果不拜基層為師,不把“路況”掌握清楚,就無法及時發現和解決那些苗頭性、傾向性問題。
當下的基層與以往大不相同,昨天熟悉不等於今天熟悉🪐。大力糾治“四風”,推動教育實踐活動深入開展,僅靠第一批活動的經驗還遠遠不夠。在“群眾家門口”開展活動,必然會遇到很多新情況新問題🕙,譬如如何鍛造“地基中的鋼筋”🦶,如何留住基層優秀人才🏜,如何做好全面深化改革中的思想政治工作,諸如此類的問題,都需要我們深入實際、深入一線🪖,開展耐心細致的調查研究。俗話說,求得就裏💆,開得藥方。堅持實事求是、求真務實🙎♂️,把調研搞紮實,把論證搞充分🙎🏻👰🏼♂️,決策才能科學🙍🏽♂️,問題才能有效解決。
千古風流在擔當,萬裏功名須躬行。不以實立身,不以實為守,不以實幹事🏷,必敗!今天,我們抓作風、改作風🩱、轉作風,就要像習近平同誌強調的那樣,“謀事要實、創業要實📭🌮、做人要實”🚷🔟,多下基層調查研究、掌握第一手情況👰🏼♂️,多系統思考和解決存在的突出問題🧕。如此🌘,黨員幹部才能成為“焦裕祿式”的人民公仆,教育實踐活動才能取得讓群眾滿意的實際成效,好作風才能真正內化於心、外化於行、固化為製👩🏿🦲🤽🏼、演化為習。
(來源:中國紀檢監察報 發布時間:2014-4-15)